如何取得食品檢驗報告?販售食品前該注意什麼? - 睿譽會計師事務所

如何取得食品檢驗報告?販售食品前該注意什麼?

無論您是委託工廠代工的「品牌商」、進口國外產品的「進口商」、通路販售各種商品的「經銷商」。

為了要確保產品品質,都一定要了解以下 2 種食品檢驗:「內部檢驗」、「外部檢驗」

內部檢驗

COA:Certificate of Analysis,也稱為出廠檢驗報告。

也是俗稱的:COA、規格書

工廠每天、每批生產的產品,會針對一些初步的檢驗,例如:微生物、風味、外觀等等。一般具備HACCP或ISO認證的工廠,都必須具備基礎檢驗的能力。

檢驗的項目,根據不同產品品項的各項風險制定出來的,是被認為風險較高、且可以改善的危害。

以一項膠囊狀保健食品的COA為例,其中的5個項目:

  1. 水分
  2. 水活性
  3. 總生菌數
  4. 大腸桿菌
  5. 大腸桿菌群

這些項目有個共同點,都是針對微生物的危害

膠囊的內容物容易吸濕而造成細菌滋長,或是因為人為的疏失,而容易有衛生指標菌的汙染。

因此工廠選擇優先檢驗這些項目,來降低品安全的風險。

延伸閱讀:什麼是水活性?為什麼業者需要了解水活性?

食品安全管制系統

您或許會想:食品除了微生物還有許多問題啊!塑化劑?重金屬?農藥殘留?不是也都要檢驗嗎?

事實上,要檢驗哪些項目?是根據工廠的「食品安全管制系統」而定。

也是經常聽到的:HACCP

不同種類的食品,製造過程差異相當大。以保健食品代工而言,能根據以下建議選擇代工廠:

  • 必須具備HACCP證書
  • 能執行國際上認同的品質管理系統,需要具備ISO22000證書
  • 美國全國衛生基金會(NSF)評鑑,能取得針對保健食品的GMP認證

外部檢驗

最多人熟知的:SGS檢驗報告

大多的食品品牌商,為了自主管理產品品質、獲得檢驗公司的背書,還會進行「外部檢驗」,進行第三方的公平檢驗。

除了SGS檢驗公司之外,還有「全國公證」、「台美」等,都是國內知名的檢驗公司。

身為一位小型的食品賣家,最大的問題總是「該檢驗什麼」?

食品檢驗項目建議

針對小型的食品創業賣家,以下提供3點檢驗項目的建議:

1. 產品性質

產品用到大量的果汁、水果等食材,農藥殘留可能是第一順位。如果是手搖杯、冰棒,生菌數可能是優先選擇。

這些都是參考食品原料的特性,以下是食藥署公告的食品衛生的相關標準,您能從末端產品或其原料,找到一些適合檢驗的項目。

  1. 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
  2. 一般食品衛生標準
  3. 食品添加物規格標準

通常符合衛生標準的檢驗費用,都不會很昂貴,通常一項為2-5千不等,能直接向檢驗公司尋求報價。

2. 檢驗目的

部分的品牌商,進行食品檢驗目的,並非全為「食品安全」,可能也包含了「行銷、廣告」的目的。

建議充分釐清檢驗目的、檢驗項目,再進行送檢。

過去曾有案例,一位老闆認為「是否殘留塑化劑」十分重要,但將產品送檢之後,才發現其實塑化劑很容易殘留自家的產品中。而且台灣也沒有規範塑化劑的含量,不會低於標準、不會超出法規。

此時十分尷尬,因為品牌商很難改善塑化劑問題(跟產品本質有關)、檢驗報告也不敢向消費者公開(有檢出塑化劑)。

最後,只好當成沒檢驗過

另一個類似的案子,有一項「幫助消化的保健食品」,想要在文案中訴求「高纖維質」,因此送檢「膳食纖維含量」。

收到報告後才發現,誤解了「纖維質的定義」,檢驗數值遠低於預期。檢驗費用只好當成學費了。

3. 檢驗特性

以上例子,都是尚未了解「食品檢驗特性」,進行食品檢驗失敗的案例。

因為食品檢驗是相當專業的領域,最好能向檢驗公司進行諮詢、建議後,再進行送檢。

清楚了解「檢驗的特性」,更容易獲得一份有意義的檢驗報告。

想要深入了解食品檢驗特性,能先搜尋以下關鍵字:

  • 檢驗極限、背景值
  • 零檢出、未檢出
  • 準確度、精確度、標準差、誤差

標籤:

  歡迎來信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