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檢驗不出A肝莓果?順利來台灣販售合理嗎?

「食品檢驗」僅只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關。

食品中的危害因子成千上萬種,很難僅透過一次的檢驗,就能達到有效的管理。以往重大食安事件中:瘦肉精、地溝油、三聚氫氨奶粉,都是類似的案例。

法規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防線,《衛生福利部》訂有「一般食品衛生標準」,透過微生物指標,如「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李斯特菌、生菌數」等。

用於初步判斷,食品製造過程之中,是否有嚴重的作業員的衛生問題?環境的清潔度問題?

生鮮蔬果的衛生標準
冷凍蔬果的衛生標準

然而,市售食品種類眾多,潛在的危害因子各不相同。根據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」中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」,關於進口莓果等「蔬果植物」類,表列訂有檢驗標準的污染物質,仍僅有「鉛、鎘、苯(a)駢芘、農藥殘留等」

危害成分是檢驗不完的!

所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,都可能是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。難以檢測的污染物,如:毛髮等異物、摻混香料、人工甜味劑。及此事件的「A肝病毒」,更需要仰賴業者自主管理。

全世界的食品安全專家們,為了全面的降低食品危害的風險,發展出 HACCP、ISO22000、FSSC22000 等食品安全管理系統。

如:農場如何種植梅果?用何種方式採收?從國外製造廠、運輸儲存,進口至大賣場上架販售。「從農場至餐桌」全面透過系統化管理方式,監控每一個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環節。

大賣場發生此「A肝莓果」事件,本人認為能進一步檢討大賣場的「供應商評鑑管理、外部稽核小組」是否失效?

是不是毫無預期到A肝病毒的危害?或是錯估了此食安事件的風險大小?

結論:

對於「A肝莓果」事件,消費者能學習到:通過「檢驗」僅是食品安全管理的第一關。還能從食品認證、驗證,甚至了解公司商譽,來進一步了解產品的安全性。

食品業者更能借鏡此事件,不是產品通過檢驗就萬無一失!平時更需要做好人員衛生管理、原料溯源,等自主食品安全管理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一般食品衛生標準https://law.moj.gov.tw/LawClass/LawAll.aspx?pcode=L0040074
  • 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https://law.moj.gov.tw/LawClass/LawAll.aspx?pcode=L0040122
  • 食品製造業者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指引
  • 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標準

關於作者

Brian
國家高考食品技師、經濟部保健食品工程師、經濟部食品品保工程師證書。專長保健食品研發、食品安全與法規諮詢。目前國內任職生技公司產品經理、兼任產業顧問。關於本站
  歡迎來信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