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台灣的食品安全法規,如在台灣境內販售食品,均需要向食藥署登錄為「食品業者」。商品必須貼有中文標示、保有產品責任險、符合衛生安全標準等規範。
若業者違法販售,可處3萬至300萬之罰鍰。若嚴重危害國人身體健康,最高可處無期徒刑或併科2億罰金。
然而,目前網路交易渠道多樣化,如:蝦皮等電商平台、社團、群組、直播等等。仍有大量網路食品賣家,違法販售食品相關產品。
為什麼食安法罰則那麼重,還會有人違法?
目前,各地衛生局已努力查緝違法販售的情況,但許多民眾因不了解法規,仍會在網路平台中,轉售吃不完的保健食品;或與親朋好友分享,國外採購回國的保健食品。
但這樣的行為,也發展為俗稱的「代購業者」。
在台灣,「保健食品代購」行之有年,消費者更誤以為代購是合法管道,還能「撿便宜、找限量」。檯面下保健食品交易市場越來越大,更促成不肖業者「知法犯法、鋌而走險」,賺取巨額不法利益。
非法代購利益有多大?風險有多高?
保健食品屬於高毛利商品,為保護國內食品業者,台灣進口關稅定為30%。代購業者因未通過正式報關程序,省下鉅額的進口關稅,是代購更便宜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此外,代購業者為規避法規,通常未成立公司行號,也不需報稅、申報產品資料。沒有能力篩選國外商品的品質,更不用提建立「食品安全管理系統」的能力。甚至為追求高利潤,轉售國外來路不明的劣質商品。
萬一食用後發生身體不適,向非法業者購買非法商品,有高機率求償無門。不只傷財、更傷身!
該如何避免購買到非法進口的保健食品?
- 向國內的合法進口商、經銷商及通路,購買「國外生產」的保健食品
- 向國內合法的食品製造商,購買「國內生產」的保健食品
- 確保商品根據台灣食品法規進行標示,如:國內負責廠商名稱、電話、地址,及營養標示
其實,如需特別選購國外的保健食品,能嘗試直接向國外原廠購買。現在許多保健品牌與電商平台,皆有提供國際運送的服務。雖然會負擔較高的運送費用,但能直接確保產品的來源與品質。
《衛生福利部》也允許在指定數量、品項以下,國人能合法從國外購買食品或藥品,帶回國內自己使用。無須擔心誤觸法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