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健食品檢驗地雷區,保健食品該檢驗這些項目嗎?

此篇以行銷人員、經營者的角度來看保健食品檢驗。

首先先釐清食品檢驗的目的是什麼?

  1. 食品安全
  2. 行銷需求

許多販賣保健食品的業者會搞不清楚自己的目的,就一昧將送樣品到檢驗公司。收到檢驗報告後,才發現跟自己想像的有很大的落差。

以下先講幾個實際發生的故事:

A老闆看新聞說某某產品的「塑化劑」問題很嚴重,心血來潮也想檢驗一下自家的產品,結果發現全數產品都檢出有塑化劑後,不知該如何是好。

B老闆的產品訴求幫助消化、維持消化道機能,添加不少「水溶性纖維的成分」,為了想向消費者證明,購買了「膳食纖維」的檢驗,但是無論怎麼檢驗都遠低於期望。

天馬行空的行銷需求,時常會高出產品實際的品質需求許多

塑化劑

「零檢出」不存在

所有關於檢驗報告的行銷文案,最佳當然是「零檢出」。但是塑化劑和大多數的危害物,「不容易」也「不需要」零檢出。

任何危害物質,都可能存在自然環境中,隨著儀器越來越精良,愈有可能檢出「背景值」。

而且,其實塑化劑並不是政府限量的「食品汙染物」。根據食藥署「降低食品中塑化劑含量之企業指引」,只是提供塑化劑含量的「建議」,讓業者自主管理。

產品類別DEHPDBPDINPBBPDIDP
飲料10.53103
嬰兒奶粉0.50.11.551.5
嬰兒輔助食品0.50.11.551.5
益生菌粉末10.23103
維生素10.23103
膠囊、錠狀食品50.69309
油脂類30.69309
主食類10.33103
甜點及其他加工食品319309
食品中塑化劑含量的建議上限

油脂、植物性膠囊,非常容易殘留塑化劑。

站在食品安全的角度而言,當然希望盡可能檢驗、避免塑化劑的殘留。

然而,對於販售食品的小賣家而言,是否有必要檢驗一項非「食品汙染物」的成分呢?且高出許多人的期望值?

只能讓個人去做選擇了。

膳食纖維

所有的檢驗都存在誤差值

某些成分的檢驗誤差值可能會大於想像,例如:膳食纖維、益生菌,就是誤差值很高的項目。

至於為什麼產生讓行銷人員、老闆們無法接受的誤差值,原因可能太過深入食品化學,需要一篇文章來說明。

若能先預期這些成分的誤差值很高,是否還有需要投入高額的檢驗成本?

或是,將預算投入與食品安全更相關、行銷價值更高的檢驗項目?

檢驗公司不了解產品的性質、業者的真實需求,很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會。

建議老闆們能在送檢前,向檢驗公司多諮詢幾次,充分釐清檢驗的目的、產品的特性、檢驗方式的誤差,能讓食品檢驗這項工作,在食品安全或行銷文案上,產生充分的價值。


關於作者

Brian
國家高考食品技師、經濟部保健食品工程師、經濟部食品品保工程師證書。專長保健食品研發、食品安全與法規諮詢。目前國內任職生技公司產品經理、兼任產業顧問。關於本站

文章焦點:

  歡迎來信諮詢